袁振国:美育的力量在于融合-j9九游会网站
发布者:教务处发布时间:2024-04-07浏览次数:19
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》强调,美育是审美教育、情操教育、心灵教育,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,能提升审美素养、陶冶情操、温润心灵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。2023年12月,《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》中要求“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,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,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,实现提升审美素养、陶冶情操、温润心灵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”。美育为什么具有如此丰富和强大的功能?这是由美育的本质特性决定的。审美能力是思想和感情的统一,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,是认知与行为的统一,是个人爱好和社会崇尚的统一,提高审美能力,不能单靠技艺训练,而需要依靠整体素质的提高。懂得线条、色彩、构图的运用,不一定懂得绘画,懂得音符、节奏、旋律,不一定懂得音乐。绘画没有思想,音乐没有感情,打动不了自己,更打动不了别人。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,审美受彼情彼景的影响,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,审美受人的性格爱好的影响;了解明朝覆亡的历史和朱耷的身世,才能领悟八大山人的孤鸟“翻白眼”的独特审美价值;了解贝多芬晚年失聪后的希望与失望,才能更好地听懂他的命运交响曲……美渗透在自然世界、人类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方方面面,审美包含了口耳鼻舌身的具身感知,包含了一个人的情感好恶、文化水平、人生阅历、社会身份、价值信仰的文化特质,这些因素互相影响、综合作用。美育是知情意的结合,是时间空间的交汇,充分认识和发挥美育的综合性整体性功能,建立大美育观和大美育机制,在融合中进行美育,通过融合进行美育,才能更好地发挥美育的作用,更好地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美术、艺术、科学、技术相辅相成、相互促进、相得益彰”“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,坚持以美育人、以文化人,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”。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,相互促进,才更有力量,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加强美育与德育的协同。美和善具有本质的联系,善的境界是和谐,人与自然的和谐,人与社会的和谐,人与人的和谐,美的境界也是和谐,在于身心愉悦与自由。美德在于超越个人利益,服务国家和社会,美本身具有超功利的性质,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:“美育之目的,在陶冶活泼敏锐之心灵,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。”加强美育与智育的协同。智慧是美,智慧的成果更是美,智育在于增进知识,锻炼思维,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,美的发现、体验和创造的过程,都是激发知识和调动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。在智育过程中善于揭示知识之美、智慧之美和科学发现的人格之美,不仅是对美育的促进,也是智育水平的提升。加强美育与体育的协同。美育和体育同样具有天然的联系。身体健康、强壮是健美,运动不论是田径、球类、体操还是水上运动、击剑、摔跤,都是力量的美,姿态的美,而美的动作、美的身材、美的活动也一定与体育与运动有关。有研究表明,运动的成绩与动作的优美有着高度的相关,也就是说,高水平的运动一定是美的展现,以美学的思想审视和指导体育可以提高体育水平,以符合科学的方式进行体育则一定是美的。加强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协同。劳动创造美,任何劳动成果,包括产品、工艺、技术,都是美。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美,人的劳动成果也是艺术作品,劳动的技艺越高,劳动的复杂程度越高,其工艺和成果就越美。通过劳动创造美,通过欣赏劳动成果的美可以提高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。五四时期,蔡元培曾提出过“以美育代宗教”的主张,他提倡的也是“五育并举”。王国维在《论教育之宗旨》中强调,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身体和精神的能力“无不发达且调和”的“完全之人物”,这种教育同样包含了智育、德育、美育和体育。形成大美育机制。充分发挥美育的整体性融合性功能,首先要建立大美育的观念,但这是不够的,必须建立大美育机制:一是以学科美育为基础,以艺术教育为核心,以社会美育为平台,家校社互通有无;二是力求感性美、形象美与社会美、心灵美相贯通;三是构建美的技能训练、美的意识养成和美的境界追求相统一的教学内容体系;四是开展新美育教师培训,提升美育教师首先是艺术教师的审美境界,为大美育奠定最重要的基础。
(转载自“中国教育学会”公众号)